青骊典籍>网游小说>大汉列侯 > 第228章 班师回朝
    没过半个月,汉军展开冬季攻势,以七南越蛮兵,五万夜郎蛮兵为主干驱赶掳掠骆越蛮部,扫荡地点不仅涉及西瓯骆越的聚集区,重要的香蕉林,柚子林也被陆续控制,失去主要食物来源的骆越蛮部被迫转战茫茫丛林。

    南部都尉赵遂士气大振,先后拔去龙编的数十个定居点,来不及逃窜的骆越蛮部被擒住,编为奴籍随军作战,掳掠到更多的同族才有资格获得自由身,奴隶制在蛮族眼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,南越人经常掳掠骆越蛮部为奴隶,骆越人则捕捉占人为奴隶,一环扣一环的生态链持续了几千年。

    汉军下令在各蛮部聚居地设立定居点,以土木加固的营寨为核心,迁徙南越人伐树开荒挖坑填肥。

    开垦从入冬开始,南越的优势在于地力充沛土地肥沃,不缺水不缺肥反而要担忧沤烂的肥料生出毒瘴,依托肥力充沛的土地种植占人三季稻是最佳选择。

    南越的冬天格外短,没过多久春暖花开。

    番禹城外开垦的土地前聚集着汉兵,南越人正在水田里插秧,占城稻并不是新鲜物什,前些年从占城掳掠来的稻种就引起南越王的重视,只是种了几茬效果非常差,不善种田的南越人只能干瞪眼,占人奴隶语言不通,种田也是撒下稻谷长出多少算多少,左右琢磨不得其法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
    越人喜欢种田,偏偏不擅种田,汉人也喜欢种田。汉人非常擅长种田。

    神农氏时代汉人就会种稻米,种出来的稻米是楚人的主要粮食。只是随着楚国向北扩张进入了中原腹地,气候的差异性让稻米失去无往不利的优势。稻米提供的营养远不如粟米高,吃稻米消耗的粮食要比粟米多五成,因而稻米在北方始终不成气候。

    再者,楚国的稻米育种差,稻米产量始终不高,两季稻仅比粟米、大豆轮作略高,农民仔细算算还是略亏的,多种因素叠加进一步削弱稻米的优势地位,在南方吃稻米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就好比在北方吃小麦是迫不得已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南军一半是南方楚人,每个人都是擅长种植稻米的好把式,指挥南越人种稻米轻而易举,今天栽种的禾苗正是闻名已久的占人三季稻。

    曹时走在田埂间,几个幕僚跟随在身后随时做记录,改造南越非一朝一夕可成,他要把脑袋里想到的每个闪光点都记住。

    午间没有回城休息,在汉军的临时营地吃了便饭。

    幕僚们忧心忡忡:“车骑将军教越人种粮食不太好,万一越人学会种田实力大增举兵反叛。我们就压不住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觉得,汉军害怕是什么样的敌人?”

    “匈奴人。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害怕匈奴人?”

    “来去如风,神出鬼没抓不到人影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南越人钻进大山里。就像骆越一样狡诈,我们该怎么办?慢慢的用奴隶制的口袋收紧,耗时长、投入大、见效慢。彻底压服骆越至少要五年,甚至十年。如果南越人全跑到山里,我们怎么站稳南越之地呢?要投入多少大军压制呢?”

    幕僚们惊愕不语。

    按道理南越人越野蛮。对汉家就越有好处,然而文明是不段进步的,现如今的蛮族并不意味着一百年后,一千年后仍是蛮族,人之所以是人,因为有强大的学习能力,钻树林的鲜卑人可以称霸天下,肃慎的野人也会变成女真,仍然抱着顽固的执念固步自封,只会害了大汉江山。

    曹时耐心地解释道:“我不能保证每个部族都会始终野蛮,或许几百年走出一个强大的部族,为了确保汉家的利益不失,长久的保持对南越的控制力,必须要推动当地的汉化,不仅要在文化上同化越人,更要在耕作习惯全面改造,通过同衣同食亲如一家加强认同感,不用两代他们就是汉人,从此世间没有越人的称谓,就好比消失的楚人和秦人一样。”